| 任職人員 | 任職資訊 | 類別 | 卸任資訊 | 備註 |
---|
1 | 陳文緯 | 乾隆五十七年六月十一日(1792,7,29) | 任 | 嘉慶二年十二月十四日(1798,1,30)調山東布政使 | |
2 | 馬慧裕 | 嘉慶二年十二月十四日(1798,1,30) | 調 | 嘉慶三年十一月廿一日(1798,12,27)調山西布政使 | |
3 | 瑚圖禮 | 嘉慶三年十一月廿一日(1798,12,27) | 任 | 嘉慶四年二月十三日(1799,3,18)調刑部右侍郎 | |
4 | 張師誠 | 嘉慶四年二月十三日(1799,3,18) | 任 | 嘉慶四年七月卅日(1799,8,30)調江蘇按察使 | |
5 | 完顏岱 | 嘉慶四年七月卅日(1799,8,30) | 調 | 嘉慶六年四月十六日(1801,5,28)調布政使 | |
6 | 陳鍾琛 | 嘉慶六年四月十六日(1801,5,28) | 任 | 嘉慶六年十月四日(1801,11,9)調山東按察使 | |
7 | 策丹 | 嘉慶六年十月四日(1801,11,9) | 調 | 嘉慶八年十一月卅日(1804,1,12)調雲南布政使 | |
8 | 台斐音 | 嘉慶八年十一月卅日(1804,1,12) | 任 | 嘉慶九年七月十三日(1804,8,17)調湖北布政使 | |
9 | 慶格 | 嘉慶九年七月十三日(1804,8,17) | 任 | 嘉慶十年五月廿日(1805,6,17)調直隸按察使 | |
10 | 方受疇 | 嘉慶十年五月廿日(1805,6,17) | 任 | 嘉慶十二年三月廿三日(1807,4,30)同上 | |
11 | 朱棟 | 嘉慶十二年三月廿三日(1807,4,30) | 調 | 嘉慶十二年六月二日(1807,7,6)調山東按察使 | |
12 | 諸以謙 | 嘉慶十二年六月二日(1807,7,6) | 任 | 嘉慶十四年正月廿一日(1809,3,6)緣事降調 | 離職根據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190頁30 |
13 | 馬書欣 | 嘉慶十四年正月廿一日(1809,3,6) | 任 | 嘉慶十五年二月十日(1810,3,14)病解 | 離職根據十五年二月分春季上諭檔,頁00093 |
14 | 趙宜喜 | 嘉慶十五年二月十日(1810,3,14) | 任 | 嘉慶十六年五月廿八日(1811,7,18)緣事交部嚴加議處 | 六月九日降調(嘉道兩朝上諭檔(十六),頁338) |
15 | 沈長春 | 嘉慶十六年六月九日(1811,7,28) | 任 | 嘉慶十六年六月十八日(1811,8,6)仍回天津道任 | 以趙宜喜無罪,故未到任 |
16 | 趙宜喜 | 嘉慶十六年六月十八日(1811,8,6) | 任 | 嘉慶十七年九月六日(1812,10,10)調廣東按察使 | |
17 | 諸以謙 | 嘉慶十七年九月六日(1812,10,10) | 任 | 嘉慶十九年五月七日(1814,6,24)調布政使 | |
18 | 和舜武 | 嘉慶十九年五月七日(1814,6,24) | 任 |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三日(1814,9,6)調廣東按察使 | |
19 | 韓克均 |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三日(1814,9,6) | 任 |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四日(1814,9,7)調雲南按察使 | 未到任 |
20 | 伊湯安 |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四日(1814,9,7) | 調 | 嘉慶十九年十月七日(1814,11,18)年老改京職 | |
21 | 琦善 | 嘉慶十九年十月七日(1814,11,18) | 任 | 嘉慶廿三年五月廿一日(1818,6,24)調江寧布政使 | |
22 | 敦良 | 嘉慶廿三年五月廿一日(1818,6,24) | 任 | 嘉慶廿四年閏四月廿五日(1819,6,17)調湖南按察使 | |
23 | 嚴士鋐 | 嘉慶廿四年閏四月廿五日(1819,6,17) | 調 | 嘉慶廿四年七月十四日(1819,9,3)因病開缺 | 未任,離職根據嘉慶廿四年七月(上)起居注冊 |
24 | 德奎 | 嘉慶廿四年七月十四日(1819,9,3) | 任 | 嘉慶廿五年六月十日(1820,7,19)調安徽按察使 | |
25 | 琦善 | 嘉慶廿五年六月十日(1820,7,19) | 任 | 嘉慶廿五年九月十三日(1820,10,19)調山東按察使 | |
26 | 斌良 | 嘉慶廿五年九月十三日(1820,10,19) | 調 | 道光元年九月十二日(1821,10,7)命到京 | |
27 | 祥德 | 道光元年九月十二日(1821,10,7) | 任 | 道光三年二月十五日(1823,3,27)調貴州按察使 | |
28 | 蘇成額 | 道光三年二月十五日(1823,3,27) | 調 |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(1824,1,21)調山西布政使 | |
29 | 鄂山 |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(1824,1,21) | 任 | 道光四年八月二日(1824,9,24)調陝西布政使 | |
30 | 阿勒清阿 | 道光四年八月二日(1824,9,24) | 任 | 道光七年八月七日(1827,9,27)調廣東布政使 | |
31 | 桂良 | 道光七年八月七日(1827,9,27) | 任 | 道光九年三月六日(1829,4,9)調四川布政使 | |
32 | 惠吉 | 道光九年三月六日(1829,4,9) | 任 | 道光九年十月十九日(1829,11,15)調福建按察使 | |
33 | 麟慶 | 道光九年十月十九日(1829,11,15) | 任 | 道光十二年二月一日(1832,3,2)調貴州布政使 | |
34 | 經額布 | 道光十二年二月一日(1832,3,2) | 調 | 道光十四年七月十九日(1834,8,23)調雲南布政使 | |
35 | 楊振麟 | 道光十四年七月十九日(1834,8,23) | 任 | 道光十七年五月四日(1837,6,6)調陝西布政使 | |
36 | 張祥河 | 道光十七年五月四日(1837,6,6) | 任 | 道光十七年九月四日(1837,10,3)丁父憂 | 離職根據東華錄 |
37 | 成世瑄 | 道光十七年九月四日(1837,10,3) | 任 | 道光廿年四月八日(1840,5,9)調江寧布政使 | |
38 | 張祥河 | 道光廿年四月八日(1840,5,9) | 任 | 道光廿一年七月四日(1841,8,20)緣事解任 | 服闋 |
39 | 況澄 | 道光廿一年七月四日(1841,8,20) | 署 | | |
40 | 張祥河 | | | 道光廿四年正月八日(1844,2,25)調廣西布政使 | |
41 | 王簡 | 道光廿四年正月八日(1844,2,25) | 任 | 道光廿七年二月廿日(1847,4,5)調布政使 | |
42 | 吳式芬 | 道光廿七年二月廿日(1847,4,5) | 任 | 道光廿九年八月廿二日(1849,10,8)調直隸布政使 | |
43 | 郭夢齡 | 道光廿九年八月廿二日(1849,10,8) | 任 | 咸豐元年六月一日(1851,6,29)調山西布政使 | 病痊 |
44 | 沈兆澐 | 咸豐元年六月一日(1851,6,29) | 任 | 咸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(1852,12,31)調山西按察使 | |
45 | 張集馨 | 咸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(1852,12,31) | 任 | 咸豐二年十二月廿六日(1853,2,3)調湖北按察使 | |
46 | 周啟運 | 咸豐二年十二月廿六日(1853,2,3) | 調 | | 由直隸按察使遷,未到任 |
47 | 張集馨 | 咸豐三年正月五日(1853,2,12) | 署 | | |
48 | 張集馨 | 咸豐三年正月卅日(1853,3,9) | 任 | 咸豐三年二月十八日(1853,3,27)調直隸布政使 | 實授 |
49 | 林揚祖 | 咸豐三年二月十八日(1853,3,27) | 任 | 咸豐三年八月十日(1853,9,12)調署布政使 | |
50 | 牛鑑 | 咸豐三年八月十日(1853,9,12) | 署 | | |
51 | 林揚祖 | | | 咸豐四年八月二日(1854,9,23)調陝西按察使 | |
52 | 余炳燾 | 咸豐四年八月二日(1854,9,23) | 任 | 咸豐七年四月二日(1857,4,25)卒 | 離職根據咸豐七年四月外紀檔頁036、續碑傳集卷35頁21 |
53 | 周士鏜 | 咸豐七年四月十五日(1857,5,8) | 任 | 咸豐八年十二月廿二日(1859,1,25)丁父憂 | 離職根據咸豐朝宮中檔009989號(其父在署卒) |
54 | 賈臻 | 咸豐九年正月八日(1859,2,10) | 任 | 咸豐十年三月十五日(1860,4,5)調布政使 | |
55 | 邊浴禮 | 咸豐十年三月十五日(1860,4,5) | 任 | 咸豐十年十月廿日(1860,12,2)調布政使 | |
56 | 鄭元善 | 咸豐十年十月廿日(1860,12,2) | 任 | 咸豐十一年十月十二日(1861,11,14)同上 | |
57 | 王榮第 | 咸豐十一年十月十二日(1861,11,14) | 任 | 同治元年七月廿一日(1862,8,16)丁憂 | |
58 | 王憲 | 同治元年七月廿一日(1862,8,16) | 任 | 同治元年九月廿三日(1862,11,14)調布政使 | |
59 | 洪貞謙 | | 署 | 同治元年九月廿二日(1862,11,13)緣事撤任 | |
60 | 李鶴年 | 同治元年九月廿三日(1862,11,14) | 署 | | |
61 | 李鶴年 | 同治二年三月十日(1863,4,27) | 任 | 同治二年五月廿一日(1863,7,6)調直隸按察使 | 實授 |
62 | 王正誼 | 同治二年五月廿一日(1863,7,6) | 署 | | |
63 | 王正誼 | 同治四年正月一日(1865,1,27) | 任 | 同治五年八月廿日(1866,9,28)因病解職 | 實授 |
64 | 德蔭 | 同治五年八月廿日(1866,9,28) | 任 | 同治五年十一月四日(1866,12,10)丁憂 | 離職根據同治五年十一月月摺檔 |
65 | 吳昌壽 | | | 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一日(1866,12,17)調廣東布政使 | 疑實錄誤 |
66 | 李宗燾 | 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三日(1866,12,19) | 任 | 同治六年十一月廿六日(1867,12,21)調布政使 | |
67 | 胡大任 | 同治六年十一月廿六日(1867,12,21) | 任 | 同治七年七月廿九日(1868,9,15)調山西布政使 | |
68 | 譚鍾麟 | 同治七年七月廿九日(1868,9,15) | 任 | 同治八年正月三日(1869,2,13)丁母憂 | 離職根據傳包 |
69 | 紹諴 | 同治八年二月廿一日(1869,4,2) | 任 | 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一日(1874,10,20)調安徽布政使 | |
70 | 興奎 | 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一日(1874,10,20) | 任 | | |
71 | 沈秉成 |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廿四日(1875,1,1) | 任 | 光緒元年四月廿九日(1875,6,2)調四川按察使 | |
72 | 傅壽彤 | 光緒元年四月廿九日(1875,6,2) | 任 | 光緒四年九月十一日(1878,10,6)緣事交部議處,尋議降調 | 十月四日降調(光緒四年十月長編總檔) |
73 | 許應鑅 | 光緒四年十月五日(1878,10,30) | 任 | 光緒四年十月廿三日(1878,11,17)調江蘇按察使 | 由江西吉南贛寧道遷,未到任 |
74 | 德馨 | 光緒四年十月廿三日(1878,11,17) | 調 | 光緒五年八月一日(1879,9,16)調浙江布政使 | |
75 | 豫山 | 光緒五年八月一日(1879,9,16) | 任 | 光緒九年六月十五日(1883,7,18)緣事降調 | |
76 | 唐咸仰 | 光緒九年六月廿五日(1883,7,28) | 任 | 光緒十一年六月十三日(1885,7,24)到京另候簡用 | |
77 | 許振禕 | 光緒十一年六月十三日(1885,7,24) | 任 | 光緒十二年六月廿日(1886,7,21)調江寧布政使 | |
78 | 邵友濂 | 光緒十二年六月廿日(1886,7,21) | 任 | 光緒十三年二月廿四日(1887,3,18)調閩臺布政使 | |
79 | 賈致恩 | 光緒十三年二月廿五日(1887,3,19) | 調 | 光緒十七年正月廿三日(1891,3,3)調浙江布政使 | |
80 | 長祿 | 光緒十七年正月廿三日(1891,3,3) | 任 | 光緒廿四年十月廿四日(1898,12,7)調江寧布政使 | |
81 | 延祉 | 光緒廿四年十月廿四日(1898,12,7) | 任 | 光緒廿六年八月十九日(1900,9,12)調布政使 | |
82 | 鍾培 | 光緒廿六年八月十九日(1900,9,12) | 任 | 光緒卅三年九月十九日(1907,10,25)調安徽按察使 | |
83 | 朱壽鏞 | 光緒卅三年九月十九日(1907,10,25) | 調 | 光緒卅三年十一月廿三日(1907,12,27)調陝西布政使 | |
84 | 左孝同 | 光緒卅三年十一月廿三日(1907,12,27) | 任 | 光緒卅四年二月七日(1908,3,9)調江蘇按察使 | |
85 | 李經邁 | 光緒卅四年二月七日(1908,3,9) | 調 | 光緒卅四年九月四日(1908,9,28)調浙江按察使 | |
86 | 惠森 | 光緒卅四年九月四日(1908,9,28) | 調 | | |
87 | 和爾賡額 | 宣統二年九月六日(1910,10,8) | 任 | | |